地理信息:地理信息产业:海中捞金
文章发布于:2019-03-06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次
我国著名的卫星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院士,演讲时常常用两个案例开场。
一是2004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由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近30万人遇难。
另一个是1963年4月,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距离海岸线350公里外突然沉没,艇上一百多人无一生还。与之类似,2014年7月31日我军372潜艇在毫无预见的情况下突然急坠300米……
潘院士指出,“人类面临海洋出现的种种困惑,多源于对海洋这个巨系统的认识不清楚”。
党的十八大作出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九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决策,海洋领域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5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9.4%,占比连续8年超过9%。目前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占GDP比重普遍在20%以上,美国的海岸经济和海洋经济占GDP的51%和就业率的75%。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与发达国家仍有巨大差距。
2017年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调整优化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拓展提升海洋服务业,其中涉及14个海洋产业。
同时《规划》还强调,海洋信息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基础,并要求:
“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海洋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统筹利用和共享。统筹规划和整合海洋观测资源,建设我国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推动海洋测绘工程建设,构建现代海洋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海洋地理信息多层次应用服务系统。”
壹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智能装备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吕曰恒认为,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讲,现在海洋信息化,尤其是智慧海洋方面还仅仅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看到任何成果。
据研究机构预测,未来20年我国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到203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20-24万亿之间,占GDP比重达到15.49%。
紧随这一过程,海洋信息化为相关产业、企业带来的机会也将逐步释放。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拥有“珠海一号”卫星星座的航天企业欧比特就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据其卫星大数据事业部市场总监黄红章介绍,在海洋信息化方面,欧比特不仅依靠自己的卫星来监测海洋,同时还在进行海洋遥感数据的开发应用。
在海洋监测方面,珠海一号高光谱卫星的应用面比较广,包括水质、污染、岸线变化等方面。
他介绍,目前中国遥感市场政府还是采购的主体,欧比特的多数订单大多来自政府。但是公众市场才是最大的,公司也在布局公众方面的应用。比如针对渔民养殖的风险预警,海上溢油对养殖有没有影响,某区域海水出现局部污染有没有风险,海水水质的动态变化对养殖会不会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渔民都非常关注,而且都是可以检测的。
同时黄红章也表示,国家大的海洋规划项目,肯定会给企业带来机会。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大湾区一方面要发展海洋经济,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生态保护。这对公司来说是机会,因为高光谱卫星的主要应用方向就是环保。
上市公司海兰信同时在做智能航海和智慧海洋两大业务,对于海洋信息化市场十分看重。该公司在2018年半年报中分析,在国家海洋战略之下,“海洋信息化领域处于国家海洋高技术领域20余年积累后的行业高速发展、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前期”。
报告认为,我国在海洋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前几十年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投入较少,与发达国家仍存较大差距,尤其是核心传感器方面,如重、磁、电、震、声等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同时我国的海洋观测建设虽然已经进入起步阶段,但已有和在建的项目仍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技术及产品支撑不足。
在海底观测网领域,国外海底观测网技术已基本成熟,加(NEPTUNE)、美(OOI)、日(DONET)、欧洲(EMSO)等海底观测网和观测站的建设和持续运行,使部分海底观测系统实现了业务化运行。但国内的海底观测网,距离业务化观测运行还有较大差距。
吕曰恒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之前我们的工具大量依靠进口,最近几年国家重视后国产化进步很大,在向世界水平慢慢靠拢。“有些特别尖端的装备还差些,但是通用的都问题不大。”
他表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管是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还是开发利用海洋,就得动用先进装备把海洋的几大要素先搞清楚。
贰
同时,吕曰恒还提到一个问题:过去涉海单位各自为政,海洋局在治海,环境部、交通部、水利部、气象局还有渔政也在治海,所以说是九龙治海。客观来讲海洋的数据都有,但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共享难以实现。经过大部制改革后,这种局面有望在自然资源部的统一指挥下得到解决。
在采访中,星天海洋副总经理刘宝付对于大部制改革后的自然资源部也给予了相当期待。
刘宝付认为,海洋整合到自然资源框架下统筹安排,海洋卫星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海底观测监测和通信系统会不断投入建设。如此以来,数据获取周期将越来越短,获取难度将越来越低,海洋信息化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机遇也会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行业边界也会越来越模糊,外部从业者尤其是大企业会带着资源技术优势强势接入。在经过较短时间的碰撞磨合后,在海洋信息化产业中将会出现两类企业并行的局面:一边是大企业在基础观测、监测和通信设施建设、服务和维护方面占据主导,另一边是行业专业企业在数据管理、数据整合、数据应用层面发挥技术专长和行业优势。
但总的来说,合作会大于竞争,两类企业将会呈现伴行发展的态势。当然也不排除大企业为了扩大,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并购。据他介绍,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关注海洋信息化行业,更多频次的与企业进行沟通,资本方面的合作也已经展开,而且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
“十三五”期间,财政部和原国家海洋局选取了8个城市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舟山是其中之一。
位于舟山的浙江溪流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其总经理奚民伟是海洋测绘的一名老兵。奚民伟介绍,海洋探测手段跟陆域完全不一样,海洋信息化的难度要比陆域大很多。首先海底是不可视的,检核很困难。其次检测是不可重复的,比如杭州湾地区由于泥沙的淤积和冲刷,其海底变迁非常大。再就是由于浮泥层的影响,测深的技术难度很大,等等。
最近几年海洋政策集中出台,给海洋测绘企业带来一些机会。奚民伟认为,尤其对于企业来讲,其实最关心几个领域:
比如涉海的造路造桥项目,尤其是跨海大桥项目,其中涉及到海洋测绘。但是建设已经不属于未来的主要增长点了,未来增长点可能是新能源,包括风电、潮汐发电还有潮流等等,作为海洋测绘企业是可以参与的。还有国家海洋牧场的建设,测绘企业也能够参与。再就是智慧海洋方面的海底观测网建设,测绘企业虽然能参与,但是目前项目很少。
另外还有军民融合以及海洋生态保护领域,这些都是海洋测绘企业的重要业务方向。
叁
在海洋信息化的建设中,除了机会,很多企业还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
据业内有关人士透露,其实近几年海洋测绘的市场表现很差。首要原因是整个贸易市场、航运市场比较低迷。海洋测绘早先是服务于港口航道建设的,而近几年虽然说港口的吞吐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港口数量并没有增加,因为在十二五期间港口就已经饱和了。现在,港口已经属于去产能的领域了。
另外,国家现在出台了严控海岸线的政策,海岸线不允许开发了,也就意味着港口很难再批建。
他表示,没有新增的港口,只做维护的市场,海洋测绘企业是吃不饱的。测绘企业最需要增量,相对来讲企业的业务会越来越少,总体不是很乐观。
该人士还进一步指出,尽管现在国家围绕海洋经济出台很多政策、规划,但是小单位不一定有多少机会。比如风电行业,因为是新能源,国家比较重视,目前来看比较热,尤其在粤港澳区域。但是参与的单位往往是国家队,是一些大院大所,小单位事实上没机会。重大项目还是国家队参与比较多,一是国家队实力确实强大,二是不会产生利益输送的隐忧。
再比如海洋牧场,其最大的问题是,好多项目实际上是为农业部的几千万补贴而来。它不愿意花钱,甚至连白菜价都不想花。它什么都不愿意做,这种情况对海洋信息化企业就没有价值,也没有吸引力。
他甚至认为,就海洋测绘领域而言,其中的企业过于多了,甲级测绘资质的单位就60多家,乙级、丙级那就更多了。所以现在好多“陆军下海”的企业,又回到陆地上去做三调、做确权。“现在海里没什么东西,活不下去,那就跑到陆地上去了。”
就目前这种状况奚民伟认为,从海洋测绘的角度来讲,第一,企业必须瞄准国家的产业方向,在政策性导向方面必须要清楚,未来哪几个方向可以做。如果这一点都不明确,估计很难养活现有队伍。
第二是务实,瞄准刚需的项目,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必须要做的、指令性的检查检测项目。
第三,在经济下行、资本寒冬的背景下,小企业应该以整合为主。因为项目少了,企业又没多少核心竞争力,单打独斗肯定不是国家队的对手。所以要做好横向整合,比如几个单位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把拳头做硬一点。这对“过冬”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未来海洋产业的机遇肯定很大,那么现在就需要借船出海。“作为民营企业,借国家队的船出海非常重要,国家队拿的好多项目也有做不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