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成地信集团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CONTACT

地址:广州市南沙区进港大道56号之11四楼

电话:020-82552888

传真:020-82319888

手机:138-6668-7556

联系人:王先生

邮箱:
quanchengjituan@hotmail.com

网址:
www.quanchengjituan.com

客服QQ:2038671736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地理信息:“数字城市”撬动地理信息产业——地理信息行业深度研究

文章发布于:2018-12-13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本报告出自申万研究,分析师赵隆隆,研究支持梅剑锋,发表于2012年8月28日

1. 测绘部门转型,地理信息产业获空前重视

1.1 测绘部门从地图生产转向地理信息服务

测绘和地理信息是两个一脉相承的概念,代表着国家和民众对地理空间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不同阶段的需求。传统测绘包括基础测绘和工程测量等工作,最终目的是编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和专题地图。地理信息涉及更为广泛的空间相关信息,如高程、卫星遥感、道路交通、POI(餐饮商店等兴趣点)、城市部件、地下管网以及各种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社会事件等。



地理信息不仅仅只局限于空间数据本身,还包括对空间数据处理的地理信息系统(GIS,Geo-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与计算机系统相结合的产物,利用 GIS 基础平台软件及对自然信息、人工设施及社会信息对象进行分层分析、分层存储,并在基础平台软件上开发各行各业的 GIS 应用软件。



中国测绘现代化发展从 1981 年至今一共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传统测绘体系改造阶段、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形成阶段和地理信息服务转型阶段。2001 年至今是实现地图生产为主向地理信息服务为主的转型阶段,以测绘信息化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标志。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简称“数字城市”,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交通、水系、行政境界和地籍数据库等。2006 年我国第一个数字城市——数字潜江启动建设。



1.2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获空前重视

地理信息产业有多种分类方法,《中国测绘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将地理信息产业分为测量业、地图出版业、导航定位业、遥感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业。2011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展研究中心按照信息产生和处理流程,将地理信息产业分为地理信息设备制造业、地理信息软件业和地理信息服务业三大类。我们按后者的分类方法列出了产业链相关的部分上市公司。



地理信息产业正获得国家空前重视。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总体战略。在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加快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构建数字中国、实景中国、智能中国地理空间框架,从而实现测绘信息化和建设测绘强国的目标。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主管部门是国土资源部管理的国家测绘局。2011 年 5月国家测绘局正式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志着从地图生产转向地理信息应用和服务迈出重要一步。近年来湖北、新疆、浙江和福建省级测绘机构恢复了正厅级,发改委和财政部等部门也加大了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支持力度。2012年国家级基础测绘相关经费投入增加了 1 亿元;辽宁、黑龙江年基础测绘投入增长了 10 倍,四川、内蒙的基础测绘年投入也达到上亿元规模。

2. 地理信息体现大国意志,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2.1 地理信息是大国的战略性资源,“数字三沙”正待立项

世界各国都把地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地理信息包括矿产储量分布、海域划界、人防工程分布、城乡居民分布等空间相关数据,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从表 3 可以看出,大到大陆板块漂移、小到城市部件,都可以和地理位置相互联系起来。



地理信息的战略性意义还体现在海域划界和海底资源勘探,“数字三沙”正在申请立项。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大陆国家,近年来国家逐渐强化海域和海岛管理,地理信息在海洋疆域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1 年国家海岛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全面完成,实现了 4000 个海岛的三维可视化管理。三沙市于 2012 年 6 月21 日设立,仅仅在两周之后“数字三沙”已经申请立项。海南省测绘局宣布将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海域全覆盖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

2.2 地理信息产业提高大国影响力

中国是地理资源大国,但还不能算是测绘强国。一般来说将地观测数据获取能力强、或卫星导航定位能力强、或地理信息产业竞争力强的国家称为测绘强国。例如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在测绘各方面都相当发达,加拿大在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以色列在对地观测数据获取、日本在测绘仪器生产等某些方面处于领先。



地理信息产业具有天然的全球性。以卫星导航为例,美国的 GPS 系统几乎占据了全球卫星导航 95%的市场。由于测绘强国在设备、数据和软件等地理信息产业各个环节都具有先发优势,其他国家只能处处受制于这些测绘强国。以高精度的遥感图像为例,美国、俄罗斯和法国等国先后发射了不同种类的高精度遥感卫星。目前我国 90%以上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依赖进口,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只能向欧美国家申请获得汶川震中附近的卫星影像。



中国虽然在地理信息领域失去先发优势,与传统测绘强国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这一差距在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正在逐渐缩小。据了解我国自主控制的亚米级遥感卫星则计划在“十三五”末期发射,争取到 2030 年实现至少有 8 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在轨运行;我国还计划在 2020 年前发射 100 多颗卫星,涉及从农业到城市建设等社会各领个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12 年区域组网,2020 年实现全球覆盖;测绘设备、GIS 软件、电子地图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也逐年提高。



2.3 地理信息涉及国家安全,不容他国插手

地理信息涉及国家安全,1:5 万地形图已属国家机密。地形图是现代武器实现精确打击的重要工具,使用地形图能使导弹命中率提高 10 倍以上。遥感技术能提高相对精度和尺寸识别能力,却无法提高绝对定位精度。尽管先进国家已具备很强的航天遥感技术,能够从几百千米高空获取到地面亚米级的遥感影像,但如果没有目标地区地形图还是不能实现精确打击。利用地形图提供的大地绝对坐标,遥感卫星定位精度可以从 50 米提高到 5 米。



2.4 产业链拉动能力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地理信息涉及广泛,产业链拉动能力强。上游包括测绘设备和地图数据采集软件服务等,可带动计算机、移动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产业;中游是地图数据加工环节,可带动遥感产业和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市场;下游包括 GIS 应用软件、数据采集设备和解决方案,可带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测绘部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关联度大于 1∶10。

从国外经验来看,地理信息产业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根据澳大利亚空间信息合作研究中心(CRCSI)测算,2006-2007 年澳大利亚由于采用地理信息而增加的居民消费累积在 35.7 亿至 68.7 亿美元之间,占居民消费总额的0.61%-1.16%。美国劳工部于 2004 年就把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一起并列为劳动力高增长行业。

3. 数字城市撬动地理信息产业

3.1 数字城市能够解决信息共享和重复建设难题

数字城市、数字中国是和数字地球紧密相关的概念。数字地球最早源自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 1998 年提出的战略构想,囊括了地球圈层所有空间及其相互关系的数据,不但包括地形、地貌、行政界线、地下管线、土地、水、气候、灾害和矿藏等地球空间数据资料,还包括人口、农业、工业等社会经济调查统计数据。

数字城市提供跨部门的基础平台,核心是建立全国各级地理信息数据库。数字城市全称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在国家测绘事业转型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的概念。数字城市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交通、水系、行政境界和地籍数据库等,运用信息共享的理念和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对物质城市进行数字化重建,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从而在整体层面上研究、解决城市问题。数字城市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等各个方面。



数字城市是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涵盖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各种专题信息,应用涉及城管、交通、国土、林业、公安、环保等几十个部门。数字城市定义了一种全社会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社会大众共同参与数字化、信息化城市的建设模式,成为地理信息相关行业紧密联系的纽带。

信息无法共享和重复建设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数字城市建设之前,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起基础地理数据、也没有统一的 GIS 软件平台,系统之间形成了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规划、国土、房产、测绘等多个部门独立生产提供基础地理数据,分别服务于环保、交通、公安和市政等政务系统。这些数据内容近似度达 70%,而且服务范围基本一致。

根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对 50 多个城市的统计,各部门使用测绘数据的占到 60%,使用规划数据的占到 20%,使用国土数据的占到 5%,其他部门占 15%左右。按全国范围统计,政府财政每年在基础数据采集更新方面的重复投入资金达20 亿元。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启动时间至少比美国晚十年。早在 1994 年克林顿就签署了“有关建立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 12906 号行政命令,要求美国测绘部门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同时建立空间数据协调、管理机制,并制定空间数据标准、建立空间数据交换网络体系。中国直到2004年才开始提出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2010 年底完成试点建设。



3.2 数字城市撬动地理信息产业

数字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展开,驱动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5月份,全国已有 260 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目前太原、晋城、惠州、佛山、烟台、威海和玉溪等 100 余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已建成并投入全面应用。同时浙江省洞头县、新昌县、德清县,甘肃省陇西县、秦安县、两当县等 10 余个县域的地理空间框架也已建成并投入应用。



2012 年 6 月份以来已有 13 个城市宣布完成数字城市建设,更多数字城市项目正在启动。6 月 21 日海南省三沙市刚刚获批设立,两周之后“数字三沙”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规划,到 2015 年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城市都完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从而自下而上地建成数字省区,最终全面实现数字中国。



数字城市是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直接驱动力。各级政府为支持数字城市建设,持续加大对地理信息产业的投资,涉及 DLG、DOM 等基础数据生产和更新、航空摄影、三维模型构建、城市部件和地名地址采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建设。GNSS 测绘仪等高精度测绘仪器生产厂商、遥感软件和地图数据采集服务提供商、GIS 软件和应用解决方案厂商直接受益于数字城市建设。




4. 产业十年十倍,数字城市总贡献超 2000 亿元

4.1 地理信息产业十年十倍

地理信息产业是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无环境污染等特点,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2011 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披露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全年总产值达 1,500 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 50%。2006 年至今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0%以上。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预计“十二五”期间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将增加至 5000亿元,较 2011 年增长 2.3 倍,整个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 35%,到 2020 年将达到 1 万亿元,地理信息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4.2 数字城市总贡献将超 2000 亿元,测绘服务、GIS应用和测绘仪器需求快速释放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公布的信息来看,2006 年地理信息产业全年实现的产值为 380 亿元,其中测绘服务、卫星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占比为 89%。



公报中只提到 2011 年地理信息产业 1500 亿元的总产值数,并没有公布分项数据。通过历史数据和其他数据来源进行推导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地理信息产业的结构分布情况。测算结果表明,2011 年地理信息产业中卫星导航占比从 31%上升到 50%,成为 2006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子行业,同比增长 5 倍多;测绘服务和GIS 受益于数字城市试点建设,同比分别增长 1.8 倍和 1 倍。



我们认为卫星导航(尤其是车载导航)已经度过了增长高峰期,增速将有所放缓;数字城市建成和应用将刺激测绘服务、GIS 应用和测绘仪器需求快速释放,在 5000 亿元的总市值占比将提高至 45%(2011 年占比约为 40%),成为未来五年发展最快的领域。



“十一五”期间 100 多个数字城市已经通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验收。除了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库之外,验收条件还包括建成四个典型示范应用系统。根据已验收的数字城市披露的投资金额(见表 9),我们大致可以测算出全国范围内数字城市建设为地理信息产业贡献的产值。

我们按全国约 2000 个地县级城市,平均每个城市在基础平台建设期间投入1000 万元估算,全国数字城市平台建设时期总投入达 200 亿元;按每个城市平均30 个相关政府部门,每个部门节点投资 300 万元进行估算,数字城市应用时期全国总投入将达 1800 亿元。假设每年数据更新和系统维护费用为总投资额 10%(地图数据每五年更新一次,系统维护费用约 10%),全国数字城市每年更新维护费用超过 200 亿元。



4.3 三级财政专项资金确保数字城市顺利实施

数字城市由中央、省、市共同投入建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经费主要用于项目设计评审与技术支持、航空摄影和三维模型构建等;省测绘局的经费主要用于 DLG、DOM 等数据制作更新以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等;地方财政投入主要用于软、硬件网络设备购置,地名地址采集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等。



发改委和财政部等部门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12 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测绘事务预算支出达 14 亿元,国家级基础测绘相关经费投入增加了 1 亿元。由于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数字城市能实现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资和提高政务效率等多个目标,因此参与数字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以数字城市建设必需的基础测绘为例,近年来辽宁、黑龙江年基础测绘投入增长了 10 倍,四川、内蒙的基础测绘年投入也达到上亿元规模。



5. 看好地理信息行业,从数字城市平台建设和应用两条主线选择标的

5.1 看好地理信息产业,行业受益于国产化和走出去政策

数字城市释放政府需求,短中期看好政府主导的地理信息市场。《联邦地理空间数据的问题和挑战》显示 80%的政府信息与地理空间数据相关,地理信息可以应用在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市政公用设施、环保、电信、消防、防震减灾、统计、气象、城管、工商和税务等几乎所有政府部门。

数字城市建设之前由于没有统一的数据和 GIS 软件平台,测绘之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在空间数据获取、行业软件应用和知识技能都有较大的限制。数字城市建成之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十二五”规划提出,到 2015 年,全国将基本建成由“一个网”(全球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网)、“一张图”(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一个平台”(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组成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未来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将开始数字城市的建设,越来越丰富的数据和应用也会被加入到数字城市这一公共服务平台。


图 13: 成熟地理信息市场中大众应用是主流(百分比)

地理信息产业总体将从政府部门走向企业和大众信息服务。车载导航和个人移动 LBS(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是典型的地理信息大众应用。虽然现阶段车载导航产值占比很高,但是车载导航最快增长期已经过去,行业增速将放缓,相比之下 LBS 未来发展空间更具想象力。

LBS 首先通过移动定位设备确定用户所在的位置,然后向用户提供与该位置相关联的各类信息服务目前 LBS 应用涵盖社交、餐饮、购物、旅游等诸多行业。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我国 LBS 服务个人应用市场 2010 年市场规模为 9.98 亿元,同比增长 135%。但在全球范围来看,我国 LBS 服务才刚刚起步,2010 年全球 LBS市场规模为 99 亿美元(约合 630 亿元人民币),我国占比才 1.6%。相比之下,2011年底中国 3G 手机用户数(1.36 亿)已经占全球(18.43 亿)的 7.4%。



地理信息产业具有天然的全球性,具有明显先发优势。美国的 GPS 接收设备几乎可以不做改动就能销往其他国家,GIS 系统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Trimble 55%以上的销售额来自国外,ESRI 的软件已经销往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地理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直接导致了中国地理信息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品牌垄断。

高端地理信息产品“国产化”和“走出去”获政策支持。中国的地理信息企业要迎头赶上,高端产品国产化是第一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重大测绘工程中国产软硬件使用比例超过 50%,为国产测绘仪器和 GIS 软件进入高端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

“走出去”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二步。国家测绘局印发的《关于加快实施测绘“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到 2015 年形成有效服务于测绘“走出去”战略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机制,大力开拓国际测绘市场,通过资源、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扶持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测绘企业加快“走出去”。

5.2 从数字城市平台建设和应用两条主线选择标的

数字城市平台建设时期主要任务是二维的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和三维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航空摄影测量、城市部件、地名地址、全市域三维地面模型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和软件平台的建设,涉及地理信息产业中上游。相关产品和服务包括光电测绘、GNSS 测绘、三维激光扫描等高精度测绘设备和基础地图、专题地图等地图采集服务。

数字城市应用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将国土、水利、农业、交通、公安等各个政府部门接入基础平台,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涉及地理信息产业下游。产品和服务包括 GIS 采集器、GIS 应用软件和 GIS 整体解决方案。



数字城市平台建设时期主要参与的实体是国家测绘部门、商业地图提供商、测绘设备制造商,受限于单一测绘部门的预算,将呈现长期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相关产品销售和公司业绩也将稳步增长。专业性和高精度是平台建设期对测绘设备、软件和服务的基本要求,在价格和便利性的敏感度相对不高,高精度测绘高备和地图数据采集等相关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数字城市应用时期主要参与实体是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大众,以及设备制造商、GIS 软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增长由需求直接驱动,不存在明显壁垒。相关产品和服务需求弹性大,或出现爆发性增长。价格和便利性是应用时期最关键因素。GIS 采集器、GIS 软件和系统集成有望持续受益。



5.3 高精度测绘设备/数据采集服务受益于数字城市平台建设

在数字城市平台建设过程中,高精度测绘设备和空间数据生产相关的企业将持续有益。据有关部门测算,仅一个中型地级市对数字城市初级阶段建设需要投入 18-20 亿元人民币(统一口径和表 9 不一样,参考图 15 所示地理信息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影响)。基础设施并非一次性投入,在产业走上上升通道的过程中,基础设施会随着运行在上面的应用和服务持续升级。

专业性和高精度是以数据生产为主的数字城市平台建设阶段对测绘设备基本要求,而价格和便利性的敏感度相对不高。我们认为在数字城市平台建设过程中高精度测绘设备将持续受益。高精度测绘设备包括光电测绘仪、卫星导航(GNSS)测绘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海洋测流测深等仪器。上市公司中有能力生产高精度测绘设备的厂商有中海达、国腾电子、北斗星通和合众思壮等,其中中海达的高精度测绘产品线最齐全,能够全方面服务于数字城市建设。



三维激光扫描是一种能够获取物体三维空间信息的全新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让数字城市呈现出立体信息,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上海在 2012 年 6 月宣布启动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系统”,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全面采集包括外滩建筑群在内的 4422 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信息。今后人们除了能够在互联网上一睹“数字外滩”风采外,还能精确了解外滩的三维地理空间数据。



地理信息多样化成就空间数据采集服务,资质和成本优势构筑壁垒。传统地图功能单一,制图工作主要由各级测绘部门完成。地理信息则涉及更为广泛的领域,制图工作量和成本都大幅提高。政府往往通过资质认证方式引导企业参与数据采集过程。制图企业凭借专业化和规模效应大幅降低成本,并借此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城市部件地图和电子导航地图是典型地理空间数据,是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政通和四维图新等空间数据采集厂商将受益于数字城市建设。



5.4 GIS数据采集器和GIS软件受益于数字城市应用

数字城市建成和北斗组网之后,在数字城市数据平台上能产生非常广泛的各类行业应用。仅政府部门所用的各种管理应用信息系统如城市管理、市政工程、房地产、公安、金融与保险、邮递和电信、环境保护、气象、消防、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就有 100 多个。与数字城市平台建设时期不同,应用时期主要由需求直接驱动,规模增长不存在明显壁垒,我们认为相关产品和服务需求弹性大,或出现爆发性增长。

价格和便利性是地理信息设备在数字城市应用时期最关键的因素。由于可以随时随地接收 GPS 或北斗导航卫星的信号,卫星导航接收器无疑是数字城市应用的首选设备。按照精度来分,卫星导航接收器大致可分为 10 米级(导航级)、米级和亚米级(高精度,最高可达毫米)等级别,分别对应于 PND、GIS 数据采集器和 GNSS 测绘仪。10 米级别的车载导航仪完全可以满足公车、两客一危及工程车辆的监控,但对于机械控制、港口集装箱管理、变形监测等应用则需要米级或亚米级接收机。



体积小、使用方便的 GIS 数据采集器将成为数字城市应用增长最快的设备种类。GIS 数据采集器是一种米级/亚米级精度的手持卫星导航接收机,能满足绝大多数行业应用对精度的需求。GIS 采集器不但可以接收 GPS 或北斗导航卫星信号计算当前点位坐标、测量距离、测量面积,还能利用自带地形图或航拍影像图对采集的点位坐标赋予相关的文字属性及地理信息,并通过内置的行业定制应用软件直观、方便地实现特定行业的功能。GIS 数据采集器可以广泛应用在水利普查、国土执法、电力巡检、管网管理等多个政务领域中。

我们按全国 4 个直辖市、283 个地级市、约 2000 个县级行政区(2010 年统计数据),每个城市平均 30 个地理信息相关系统,其中直辖市每个部门采购 200台,地级行政区每个部门 100 台,县级市每个部门 10 台,设备每 5 年更新一次进行粗略估算,全国每年 GIS 采集器的需求量将达 30 万台,按 8000 元的平均价格估算每年市场需求约 24 亿元。



GIS 软件和解决方案市场空间大,“数字城管”等应用进展迅速。GIS 基础软件提供空间数据获取、组织管理、编辑、统计分析和制图输出等基础功能,对于特定的应用,每个部门还需购买相应的 GIS 应用软件和技术开发服务。超图软件是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为数字城市提供 GIS 基础软件的厂商,数字政通和超图软件等为数字城市提供 GIS 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我们认为这些 GIS 软件厂商将受益于数字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建设。

我们按全国 4 个直辖市、283 个地级市、约 2000 个县级行政区(2010 年统计数据),每个城市平均 30 个地理信息相关系统进行估算(5 年更新一次,不考虑维护费),GIS 基础软件每年销售 14,000 套,市场空间达 28 亿元,GIS 应用和技术开发服务在 GIS 系统里占比分别为 11%和 82%,市场空间约为 44 亿元和 328亿元.。GIS 系统每年总市场需求约 400 亿元。



“数字城管”是数字城市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和延伸。传统城市管理手段主要以人工被动发现问题、逐级上报解决的方式为主,协调能力差、响应速度慢,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住建部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数字城管系统,以较低的投入大幅度地提高了管理效率,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我们认为数字城管有望成为发展最快的数字城市应用,数字政通等相关软硬件供应商将受益于数字城管的推广和普及。

6. 重点推荐中海达、数字政通;建议关注超图软件 、四维图新

6.1 推荐中海达(300177),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全方位的设备供应商,维持“买入”评级

专业高精度测绘仪器受益于数字城市平台建设,需求稳定持续增长。专业性和高精度是平台建设阶段对测绘设备基本要求,而价格和便利性的敏感度相对不高。公司生产的高精度测绘设备包括全站仪、卫星导航测量仪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海洋测流测深等多种仪器,全面应用于数字城市建设阶段。卫星导航(GNSS)测量仪器是传统产品,公司在跟随行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提高市场份额;收购光电产品体现品牌和渠道价值,通过现有渠道快速低成本地实现销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可应用于建立数字城市中建筑和文物等空间位置数据库。

海洋产品受益于水利建设和海洋大开发战略。中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与周边国家争端也较为复杂。海洋测绘产品是国家强化海域和海岛管理的利器,未来几年对海洋产品的需求明确而又迫切。在三沙市成立两周后,海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就宣布将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高精度、高时效以及海域全覆盖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数字三沙”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也在积极申请立项。公司的代理和自主研发的多波束测深仪器和测流仪器将受益于新一轮的海洋开发。

体积小、使用方便的 GIS 数据采集器将成为数字城市应用增长最快的设备种类。GIS 数据采集器可以广泛应用在水利普查、国土执法、电力巡检、管网管理等多个政务领域中,市场需求每年约 24 亿元。GIS 数据采集器技术壁垒一方面体现在高精度定位算法,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固化在 GIS 采集器内的各种行业软件。公司自有品牌 GIS 数据采集器盈利能力较强,RTK 和 PPP 等定位技术和水利普查、国土执法、电力巡检和管网管理等专业行业软件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推出多款北斗高精度测绘产品,助力数字城市建设。随着 2012 年北斗二代完成区域组网,我们预计国家对北斗应用的扶持政策将迎来高峰期,并催生出特种车监控等各种数字城市应用。公司推出兼容北斗的 V30、iRTK 等高精度测绘仪器和 Qmini、Q 及 Qcool 系列 GIS 采集器等多款产品,将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带入北斗时代。北斗产品将为公司带来新增市场空间。

维持“买入”评级。高精度测绘产品贡献业绩,GIS 数据采集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多波束海洋产品等带来弹性,北斗相关业务提升估值。我们维持公司2012 年-2014 年 EPS 的预测为 0.43 元、0.59 元和 0.85 元。我们给予公司 2012 年30-35 倍 PE,公司目标价 12.9 元-15.1 元。维持“买入”评级。

6.2 推荐数字政通(300075),数字城市应用典范,主攻上游数据采集和下游应用,首次给予“买入”评级

“数字城管”是数字城市应用典范,需求有望呈现爆发性增长。数字城管和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业务是数字城市的典型应用,也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11 年营收占比达 88%。数字城管和国土资源管理对应于“数据消费”阶段,增长由需求驱动,全国范围内有望呈现爆发性增长。由于数字城管系统需要使用大比例尺地形图,因此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是数字城管应用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数字城市的加速建设,为数字城管系统打好坚实基础。

数字城管系统面向全国城市,市场空间超百亿。目前只有 300 多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数字城管系统,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50%。按全国 283 个地级市(每套系统 2000 万元)、约 2000 个县级行政区(每套系统 500 万元)进行粗略测算,数字城管在未来数年的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 157 亿元。



我们根据2011年年报中披露的订单进行统计,数字城管合同额与城市的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存在较大相关性,根据我国 960 万平方公里总面积和 47 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估算,全国数字城管的市场空间分别为 96 亿元~192 亿元(1-2 元/10 平方公里)和 71 亿元~141 亿元(1.5-3 元/万元 GDP)。

进入上游空间数据采集环节,资质和成本优势构筑核心竞争力。城市部件是城市特有的地理信息数据,而城市部件数据是数字城市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份。公司不满足于只做下游应用,通过数据普查和信息采集业务进入上游空间数据采集环节。数据采集业务为公司带来差异化服务,通过与数字城管订单进行捆绑提高公司的接单能力。

数据采集环节两个最重要的壁垒是资质和成本优势。招股说明书批露公司目前持有乙级测绘资质,业务范围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包括外业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建立数据库和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等。公司有专门团队从事数据普查和信息采集业务,专业性和规模效应体现成本优势。

以数字城管为基础平台,业务向多个维度自然延伸。公司利用数字城管在各大城市的经验和客户资源,将业务纵向延伸至乡镇和社区。数字社区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空间,目前基本上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进行数字社区建设。民政部《2010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 年底全国共有 6926 个街道办事处,按每套系统 200 万元估算,全国数字社区的市场空间约为 140 亿元,大致与数字城市的市场容量相当。

地下管网是一个地下城市,部件管理同样重要。地下管网包括给水、污水、雨水、燃气 、电力、路灯、电信、有线电视、热力、工业管道等各种专业管线。据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委员会预计,我国还有近 70%的城市未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和系统建设工作,管线信息化市场为 174 亿元。

城市管理不仅管理静止的部件,同样也管理运动的“部件”。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字城管可以将城市中各种特种车辆纳入跟踪范围,从而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模式。

首次给予“买入”评级,我们预计公司 2012 年-2014 年 EPS 分别为 0.93 元、1.20 元和 1.47 元。我们给予公司 2012 年 30 倍 PE,公司目标价 27.9 元。数字城管符合住建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发展趋势,政策预期强,数字城管相关政策出台或成催化剂。首次给予“买入”评级。

6.3 关注超图软件(300036),为数字城市提供GIS基础和应用平台,国产化政策受益者

国内 GIS 基础平台第一品牌,行业应用更具竞争优势。基础平台是 GIS 系统“皇冠上的珍珠”,技术壁垒高,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超图软件的基础平台 Supermap 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20%,仅次于全球 GIS 基础软件龙头 ESRI的 ArcGIS,领先于中地数码和武大吉奥等其他国产品牌和 Mapinfo 等外资品牌。公司积极研发三维一体化和超图云等新技术,引领 GIS 行业发展方向。

基础平台市场容量只占整个 GIS 系统 7%,GIS 应用平台软件和技术服务市场空间更大。与最大竞争对手 ESRI 不同,超图除基础平台外还提供应用开台和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有能力为国土、测绘、房产管理、军事等客户提供解决方案,2011年公司还开发了水利普查、统计 GIS、土地资源管理、矿政管理、气象 GIS 等行业应用平台。我们认为自有基础平台提高了公司行业应用和解决方案的竞争优势,而行业应用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强了公司的大单接单能力。公司 2011 年合同金额同比增加 15.3%,增速远高于订单数量(3.8%),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同比增加 46%。

GIS 平台解决地理信息数据共享难题,公司受益于“数字城市”建设加速。除了统一的地理空间数据库之外,统一的 GIS 平台也是每个数字城市系统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必要条件。GIS 基础软件提供空间数据获取、组织管理、编辑、统计分析和制图输出等基础功能,对于特定的应用,每个部门还需购买相应的 GIS应用软件和技术开发服务。超图是 A 股中唯一一家有能力为数字城市提供 GIS 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公司,直接受益于“十二五”期间数字城市加速建设。

数字城市将产生每年 400 亿元的 GIS 系统市场需求。我们按全国 4 个直辖市、283 个地级市、约 2000 个县级行政区(2010 年统计数据),每个城市平均 30个地理信息相关系统进行估算(5 年更新一次,不考虑维护费),GIS 基础软件每年销售 14,000 套,市场空间约 28 亿元,GIS 应用和技术开发服务在 GIS 系统里占比分别为 11%和 82%,市场空间约为 44 亿元和 328 亿元。GIS 系统每年总市场需求约 400 亿元。

受益于重大工程“国产化”政策,高端市场占有率有望提高。《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重大测绘工程中国产软硬件使用比例超过50%。国产 GIS 软件在部分领域已经超越国外软件,但是在重大测绘工程中仍主要以外资品牌为主,我们认为国产化政策为国产 GIS 软件进入高端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超图有望提高高端 GIS 系统的市场占有率。

6.4 关注四维图新(002405) 综合地理信息服务将成新驱动力,参股天地图进入互联网服务领域

电子地图业务增长趋缓,综合地理信息服务将成为新驱动力。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车载地图和手机地图等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2012 年上半年车载地图收入同比增长不到 3%,手机地图收入由于诺基亚手机市占率下滑更大幅下降 54%。由于诺基亚手机未来发展并不确定,而苹果和 Android 手机并不采用预装方式,公司的手机电子地图业务短期之内可能难有起色。

公司积极布局地理信息服务,谋求业务转型。2012 年上半年综合地理信息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34%,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 6%上升至 17%,其中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同比增长约 130%,车联网及地图编译服务同比增长约 60%,在线服务及行业应用同比增长约 700%。随着地理信息行业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单一的地图导航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三维、实景、动态和智能等技术新趋势为地理信息服务领域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公司在 Telematics、LBS、地图编译、行业应用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对短期业务造成一定影响(2011 年研发费用 3.56 亿元,费用化 2.54 亿元,占营业收入 29%),我们预计新产品将在 2013 年开始贡献业绩。综合地理信息服务有望成为公司再一次高速增长的全新驱动力。

为天地图独家提供电子地图,长期看好互联网地图业务。国内主要竞争对手高德软件和凯立德已经进入互联网地图市场,虽然目前盈利模式仍不明朗,但是几千万的活跃用户仍具想象空间。公司通过天地图切入互联网地图业务,探索新的业务增长模式。天地图是公众版本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为公众用户提供了准确、权威的地理信息,自开通一年以来天地图累计超过 1.43 亿人次访问。天地图的政府背景和海量用户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7. 附录

7.1 美国地质调查局(USUG)的转型经验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是美国乃至世界地理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的权威机构,如日本 3.11 地震和海啸,全球各大新闻媒体都首先援引 USGS 发布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数据;USGS 还不定期发布油气储量等全球资源的最新估计数,对资源国的政策产生重大影响。USGS 是美国测绘地理信息的主管部门,十年前的 USGS 一门心思画地图、搞研究而险些被取消预算、撤销机构。在过去十年中 USGS 从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到工作重点、战略方向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



转型后的 USGS 将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为支持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能源矿产、环境评估、自然灾害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研究报告和监测信息。USGS 在基本完成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之后设立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六大工作部门。转型后的 USGS 实现了国家乃至全球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的动态获取、综合分析、实时发布、监控评估和趋势预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7.2 基础设施初步成形、行业处于爆发前夕

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大、耗时长,但能解决产业发展最主要问题。缺乏数据共享、缺乏统一平台是限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如果没有建立起基础地理数据库和统一的 GIS 软件平台,系统之间将形成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岛”。只有各部门和各行业能便利低成本地获得和使用空间数据,地理信息才可能在更多领域内产生效益。一般来说,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包括天地一体的测控网、全国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基础软硬件平台等,前期投入大、耗时长。

基础设施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图 12 显示的 1920 年以来四种新兴技术的发展模式。电台、电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很大,一旦基础设施成形后,覆盖用户数和应用服务呈现爆发式增长。



一般来说,基础设施包括技术、标准、传输通道和内容提供等多个要素。以互联网为例,1969 年互联网在成立初期只有 4 个节点,1983 年增加到 113 个,当1990 年第一代互联网 ARPANET 停止运营时,互联网的节点已经增加到 20 万个。这期间除了节点数增加之外,TCP/IP 、Telnet、 FTP 和电子邮件等多种互联网技术得到完善和发展,主干网也升级到 T1,带宽达到 1.544Mbps。

可以说互联网用了 20 年的时间已经完成了技术、标准、带宽和主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此互联网开始了另一个 20 年的爆发性增长。1990 年互联网的人口渗透率不足 5%,7 年后上升至 20%,2000 年又翻一倍达到 40%,2010 年达到 80%。

地理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已经初步成形,行业处于爆发前夕。地理信息产业和电视、互联网产业类似,产业链下游应用广泛,但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很大。经过“八五”以来十五年的努力,我国测绘成果在覆盖区域、分辨率、空间维度以及数字化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认为地理信息将会成为下一个互联网产业,正迎来十年黄金发展时期。



“十一五”结束后,我国已经拥有 1:5 万比例尺的全国地形图(已属保密级别),并已覆盖全国所有海岸带和海岛(礁)、建成大地控制网和国家基本重力网等。导航电子地图已经覆盖 2218 个县市和港澳,总里程达 690 万公里,并形成了全国地图每年更新两次的更新能力。北斗二代也将于 2012 年底实现区域覆盖,并计划于 2020 年实现全球组网。

“数字城市”和“天地图”等公开服务平台降低了政企和大众使用地理信息的门槛。数字城市提供跨部门、跨行业的地理信息基础平台,成为地理信息相关行业紧密联系的纽带。公众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正逐步开通,地图数据内容也不断丰富。先后完成 2 次矢量地图更新、1 次 2.5 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更新,补充或更新了 90 余个城市的 0.5 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新增近 1000 万条地名、50 个城市街景、200 个城市建筑物轮廓、全球地形晕渲图、国外重要区域影像、国外 150 个城市地图,聚合了 15 个省、8 个市级节点服务资源。
全成地信甲级资料合作共赢。欢迎了解。

公司地址:广州市南沙区进港大道56号之11四楼 电话:138-6668-7556 手机:138-6668-7556 全成地信集团 © 粤ICP备18113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