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上海城市居民AI使用率高 “智慧城市”建设惠及广大市民
文章发布于:2018-11-23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次
如果要选出一个2018年的科技热词,很多人会将手中的选票投给“人工智能”。随着技术的飞跃进步,人工智能这只“堂前燕”,早已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你知道在文娱领域,上海市民AI需求度最高的是什么?在零售行业,上海人最喜欢用的AI场景又是啥?近日,商汤科技SenseTime联合艾瑞咨询发布了《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感受力指数报告》,这份从居民“获得感”出发的报告,量化梳理和对比了不同城市居民对于AI应用的需求和使用情况,为人工智能城市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更多落地性参考和可行性建议。
5.0版未来城市值得期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IBM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后,中国在1995年启动数字城市建设,开启了中国智慧城市的1.0版本;2005年,无线城市的到来让智慧城市“升级”成功;随着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到3.0感知智慧城市时代;2013年,在WiFi、3G/4G的网络传输与云计算、大数据的后端数据存储、处理与分析的技术进步下开启了4.0认知智慧城市的大门;在不久的将来,数据积累以及传输带宽和速度的再次腾飞,使得智慧城市达到整体架构协同管理,“人工智能城市”的时代也将到来。
图说:六大城市AI感受力指数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随着“人”在城市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人工智能城市除了提供更加系统化、智能化的应用和服务外,也更加注重这些应用和服务的体验感——从硬件到软件、从概念到落地,AI与城市发展联结更紧密了。从具体应用上看,AI离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近,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更多感受到“城市智慧”。
城市智慧在于“服务于人”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感受力指数报告》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六座城市,涉及“安全、交通、医疗、生活办公、金融、零售、教育、文娱”八大生活场景,从城市居民AI需求指数、AI使用指数和AI潜力值三个维度描摹出不同城市的AI感受力情况。
图说:上海对于交通的AI需求指数最高
数据显示,一线和二线城市居民在AI需求细分指数上对于交通的需求度均为最高,通过人工智能服务解决交通拥堵、实现智慧出行这一诉求是城市市民的普遍诉求;在AI使用指数的细分场景分数方面,一线和二线城市用户均使用安全相关AI服务最多;在细分场景的潜力值方面,一线和二线城市排名前三的细分场景依次均为医疗、金融和教育,城市居民目前普遍对于这三大领域的AI服务诉求较高,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低。
“城市的智慧体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身上,人工智能与城市的结合除了提供更加系统化、智能化的应用和服务外,更关键的在于体验感的落实和提升。”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告诉记者,“人工智能城市的真正魅力和价值在于服务于人。”
上海城市居民AI使用率高
报告显示,上海地区居民整体对AI的感受力较强,AI使用指数总分为64.2分,AI需求指数总分为68.0分,居民对于AI落地应用的需求略高于平时实际使用,这也说明AI在城市中的应用渗透具有较强的需求基础,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据了解,上海地区居民在交通、安全、生活办公三大场景中,对于AI的使用情况与需求度均较高,这也与AI目前在视觉识别与语音识别上的技术和产品较为成熟有关。
根据调研显示,智能手机解锁、智能门禁和智能家庭预警探测器是上海居民安全场景中AI需求指数最高的三个细分场景,同时AI使用指数也最高。图片和视频方面的AI技术应用,是文娱场景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拍照美化成为AI需求和使用最多的细分场景。此外,智能支付是上海居民零售细分场景中AI需求程度和使用程度最高的服务。
自去年以来,上海出台了大量针对AI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通过直接对AI技术服务方的扶持,推动上海AI产业在应用落地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对于城市居民AI需求洞察的激励性政策措施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上海城市居民在AI应用的需求未充分表达的现象。因此,报告也建议,未来上海在推动AI技术和产业生态发展的同时,应该关注AI应用和居民真实需求的贴合性,并且通过自上而下的相关宣传普及类政策,推广市民对人工智能城市建设和具体场景应用的认知,并通过不断深化AI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程度,挖掘居民的新需求,来提升城市智能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