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成地信集团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CONTACT

地址: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麒麟广场一街25楼

电话:020-82552888

传真:020-82319888

手机:139 2884 9757

联系人:邓先生

邮箱:
quanchengjituan@hotmail.com

网址:
www.quanchengjituan.com

客服QQ:2038671736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智慧城市:干货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平安智慧城邀专家官员深圳论道

文章发布于:2018-10-30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活动 智慧诚实,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国平安,中国工程院

8月21日-23日,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于深圳会展中心举办。展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小城镇改革中心、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发展联盟与中国国际商会联合主办。

8月22日,在智博会分论坛上,平安·院士讲堂以《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为主题,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孟建民、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唐山市智慧办主任、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中心客座研究员李技等专家学者,在制度层面,探讨智慧城市概念、回首智慧城市在中国的十年发展、分析业界与学术界争论焦点与症结所在、并为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此次圆桌论坛由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岳梅樱博士主持、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裁胡玮也加入圆桌环节。

亿欧对本次圆桌内容做了不改原意的精华提炼、以飨读者。

单志广:顶层设计的工作开展太晚,当前是用信息化倒逼不合理格局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 单志广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  单志广

我不太赞同这个《顶层设计的前世、今生与未来》这个题目,因为我感觉智慧城市只有不到十年的发展历程,顶层设计现在还是一个baby,谈不到前世,可能刚出生,没有前世。我认为我们国家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工作太晚了,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没有基础。我认为现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这将近十年的路程,是在没有科学的顶层设计的理论方法指导下,一路上按照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盲人摸象的方法走过来的,如果回想过去十年,我认为这是很大的缺憾。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在中国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一个是技术层面的顶层设计。今天我们谈论的时候,很多是比较热衷于在技术层面的顶层设计。比如端、网、云的体系架构,用数据的方式等等。但是只有技术层面的顶层设计,目前对指导智慧城市的效果的发挥起的作用不大,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智慧城市,虽然有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的考虑,但是没有一个横向的真正决定成败的组织和协调的设计和机制。很多地方有智慧办、大数据局、信息办都属于专业性的技术部门,做不了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如果中国不做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只是一门心思做技术的顶层设计,我认为未来的路径效果一定不会很突出。我认为在中国搞智慧城市,实际上是用信息化倒逼不合理的布局更加优化,核心就是优化。这种优化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体系、好的管理方式来配套,只是用技术的方式来做,前景是非常非常不乐观的。

郭广生: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城市中:聚焦政务管理、城市安全和社区养老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郭广生.jpg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 郭广生

这次我分享一下北科院在科研研究上面的智慧城市案例。北科院在智慧城市是哪个,凝聚六个方向:城市安全与治理、城市环境与生态、高精尖技术、生物医药与营养健康、传播中心与文化、科技智库。

跟智慧城市相关的,我们搭建了三个平台,一个平台是三维数字化的社会管理平台,我们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手段,集成了相当多部门的基础数据、测试平台、监测平台,视频平台、再加上我们用在平安中国建设的网格化管理的信息,集成了一个社会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能够有效支撑政府部门一站式的服务。第二个平台,城市安全云服务平台,安全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但也不可能覆盖每一个安全领域,我们主要关注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水、网、燃气等部门,合作之后建立一个安全监控的平台。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也能够对运行的轨迹、企业发展的安全性有一个预测。第三个平台是社区智慧养老平台,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积极推进相关技术为老年人更好的服务。

李技:政府发现数据比应用更重要,企业从场景级,向平台级和集成商转变。

唐山市智慧办主任 李技

唐山市智慧办主任 李技

自IBM从2008年11月份提出来“智慧地球”以来,国内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和行动。回顾这十年来的经历,从政府的着力点和理念上,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系统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我们国家现实中也有一些客观呈现。

第一个阶段,以场景级、部门级的项目建设和以效率提升为核心的行业信息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政府主要关注怎么面对一个百废待兴的形式,把钱用在刀刃上,选择重点的项目和行业,布局类似电子政务、办公OA、平安城市等等项目,提高服务和管理的效能。这个时间段里面对应的公司可能是比较大的一些公司,但是也有可能是很小的终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这里面对应的经济现象是拉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第二个阶段,平台级的项目建设生态构建为核心的平台经济发展的阶段。后来政府发现,随着云技术的大量应用,如果搭建平台,能够使各种信息化的应用破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聚合,效率会更高,政府这时候就围绕着社会的需要,有意识的把重点放在一些平台的建设上。这个阶段也出现了产业联盟,同时也出现了生态的概念。

第三个阶段,社会级的智慧城市项目,和以数字驱动、创新协同为特点的数字经济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里面,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遍应用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政府越来越清晰的发现,通过BP级的项目,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很多传统的因果关系反映不出来的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的发现,能够让政府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变得更加聪明和更加精准。在这个阶段里面,数字作为一种资产、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智慧城市存在四个价值:第一个价值,流量价值。智慧城市是最大的流量入口,如果全国构成一个体系,十几亿的流量入口上来就太大了;第二个价值,平台价值。智慧城市是最完整、最大的平台体系,整个经济体系、社会、人文、生态都在上面,所以这个体系没有比它更大了;第三个价值,数据价值。智慧城市是最完善的块数据的采集体系,没有一个系统能够像智慧城市这样把各种各样的块数据全部采集起来,形成一个数据池,这个作用和价值无法估量。第四个价值,渠道价值。在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智慧城市是旧动能向新动能转化的过程中,高新技术向传统技术赋能的渠道。

这四个价值,使得政府发现,原来的应用不重要了,通过这些应用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作用于传统产业的决策环节,这个价值远远大于原来应用的价值,这是根本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政府着力做城市云平台、大数据交换平台,培养数字经济,建资源池,逐渐发展成数字采集、数字分析、数据应用、数据交易、数据金融五个层次的数据产业,叫做数字经济。这个时候,对应的经济形态当然就是数字经济,这可能是未来经济的主流模式,代表着未来的方向。这时候对应的公司也发生根本的变化,原来是小的场景型技术公司,后来是平台级公司,这时候出现了总集成商的概念。

 我们发现三个规律:

第一,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心由技术供给方向需求侧和应用侧转变。

第二,从技术的提供形式来看,由一般场景型的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形式逐渐向平台提供型和技术生态构建为主,包括平安这些大公司,把各种各样的公司整合起来,形成分工明细的生态。

第三,从经济形态来看,由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向平台经济、数字经济转变。

孟建民:已经走到了政府牵头,解决重复建设投资、低效率问题的时候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建民

今天在台上坐的各位都是智慧城市方面的专家,我本人是唯一的这方面的外行,因为我是建筑师,但是我是一位关注和研究城市的建筑师。我们在向我们自己提问,什么是智慧建筑?什么是智慧城市?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一个城市,搞了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等一系列系统,那么这个城市就能称之为是智慧城市了吗?我认为城市智慧的性质是一个智慧化的过程,将来我们可能会建立智慧城市的标准,规定要达到哪一些标准,才可以称之为智慧城市。

对于当前我们国家智慧城市的现状,我认为我们处在一个初始的发展状态,存在智慧化的碎片化,各自为政、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现在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现在到了需要政府、需要国家来整合、解决、提升这方面的智慧化的时候。

举个例子,道路上我们看到很多摄像头,有的摄像头是监控车辆的,有的是监控城市安全的,有的是监控环境的,这就是碎片化的问题,各自为政,你这个系统搞一套,那个系统搞一套,反正各个系统都搞一套。实际上可以整合,一个摄像头可以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这就到了需要政府国家层面牵头来解决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低效率的问题。现在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制度层面、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

胡玮:顶层设计因地制宜、改变项目制业务“重建设、轻运营”现状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裁 胡玮.jpg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裁 胡玮

胡玮:刚刚各位专家说了很多,我非常赞同孟院长说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说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碎片化的问题,垂直领域竖条线做得好,导致壁垒越深,打通的难度越大。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导致有能力就先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回头想一想,我们可能没有总体规划,这是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现阶段考虑整体规划,我觉得这非常必要,从技术和制度上面都需要顶层设计和规划,不然,当竖条线做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把数据打通,做到真正的智慧。

刚刚专家提到,规划还在比较初始的阶段,我非常认同。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适应所有的城市,我觉得要因地制宜,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特定性,比如发达城市的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偏远地区城市的智慧城市规划侧重点不一样,西部可能更侧重产业发展、带动经济,东部发达地区可能重视新兴产业的带动方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诉求,我觉得顶层规划有大的方向性的,也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政府的规划和技术的规划结合统一。

另外一方面,建设。“重建设、轻运营”也是过去十年智慧城市存在的问题。过去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一个一个项目来做,导致项目做完就走人了,要找他很困难。我到一个城市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个很简单的需求需要等半年,因为没有做项目的人已经走了,可能就留一个人下来收拾。做项目是需求导向,客户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而不是反过来思考:如何更加主动的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帮客户做得更好。我觉得,在统筹规划方面,新一代更加需要有实力、有经验的公司去做统筹规划。

单志广:横向打通,顶层设计要注重各系统关联性

实事求是的讲,过去十年,我们对智慧城市中国配套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型智慧城市概念的本质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认识、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的方法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长效运营的动力机制也没有成形,这三个方面是学术界、工业界、产业界、专家界共同努力的。

我认为这个复杂系统更核心的是系统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是我们做顶层设计最缺失的,我们很少考虑业务层面的接口和数据的相互关联,考虑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如何优化布局的顶层设计制度层面的关联,所以顶层设计未来要更加注重关联性,把目标移向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来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李技:搭建技术体系,打破“大而美”与“小而美”的孤岛

第一是加强智慧城市方法论研究和智慧城市文化积淀。在方法论方面,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我们现在还相当肤浅,比如智慧城市的外延问题,智慧城市是不是中心城市的城市还是农村的城市;另外,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应该有分层:大公司、大企业做平台体系,小公司应该在平台整合下做应用。如果这个分工体系形成不了,重复建设多,成本就降不下来,也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结合;最后,企业要完善商业模式和确立标准化指标体系,从是从数据变现获取商业价值,还是简单的通过软硬件的价值或者运营来收这个钱,这都是需要完善的。如果全国没有标准化的体系,将来就是一个一个的孤岛,非常可怕。

第二个愿望,要重点解决和供和需之间的矛盾。目前我们的企业都是做大而全和小而全,大企业没有举旗为帅,小企业不愿意找帅当兵。(如果)小企业搭建平台结合运营环境,大企业做微场景的应用,成本肯定不合算。如果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就避免很多重复开发。现在政府不满意,百姓不认可,公司不挣钱,我觉得就是生态没有完全对称。

第三个愿望,作为地方推动智慧城市的工作人员,我也诚恳的希望,我们能够利用唐山市十一年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经验积累和教训积累,把唐山市做成一个创新的试验场。

何继善:智慧城市要守住“以人为本”的红线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何继善院士做论坛总结.jpg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何继善院士做论坛总结

平安组织这次论坛,我有几个心得:

第一,有一条红线贯穿整个报告,那就是“以人为本”。从市长的发言开始,到刚才的高层次的圆桌论坛,每位报告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提到要营造美好的生活。  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以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作为红线。如果我们投入了很多的钱,进行了很大的建设,结果老百姓没有获得感,那就是失败的。尽管很多东西搞得很现代化,那也不是成功的。一定是要让普通老百姓有获得感。今天的论坛,这条红线是非常宝贵的。

第二,这个红线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协同创新。作为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绝对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企业、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要大家都来创新,而且是协同创新。

第三,顶层设计。如果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停留在过去,应该说过去我们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各个不同层次的城市都做了很多努力,在座的有很多市长,我们现在的市长都是按照中央的精神,勤勤恳恳为市民和人民服务的,自然会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不管哪一个城市、条件如何,会运用他们自己的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刚刚开始,过去几年智慧城市建设出现了“碎片化”这样的问题,因此,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国家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每一个城市也需要每一个城市的顶层设计。这样的话,就使得我们相应的智慧行业、政府各个部门都能够协同起来,形成我们老百姓所需要的真正的智慧城市。

上一篇: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蓄势待发,5G正与幸福感一起走来

公司地址: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麒麟广场一街25楼 电话:020-82552888 手机:139 2884 9757 全成地信集团 © 粤ICP备181133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