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水环境监测
文章发布于:2018-06-0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次
地理信息:水环境监测
水环境遥感监测主安包括水城分布变化、水体沿泽化、水体富营养化、
泥沙污染、石油污染、废水污染水体热污染固体漂浮物污染等几个方面。
1、水城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水体总体反射率较低,在波长0.5~0.7 um处相对较高,
0.7 um以后由于水体对红外光强烈吸收,反射率很低,
对水城分布变化以选用1.5~175 um的多时域影像为适宜,
影像上水体界限轮廓清晰,与其他地物差别显著,
沼泽化在多时坡影像上反映为水体面积缩小,
从水体向边岸呈规律变化,显示出程度不同的光谱特征。
2、水体富营养化
生物体所需的磷、氮钾等营养物质在湖泊、河口、海湾等级流水体中大量富集,
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
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叫作水体富营养化。
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由于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近红外光具有明显的“陡坡效应”,
因而这种水体兼有水体和植物的光谱特征。在
彩色红外影像上,富营养化水体呈红褐色或紫红色。
3、泥沙污染
水中泥沙含量增加使水体反射率提高,
随着水中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及悬浮泥沙粒径增大,
水体反射量逐渐增加,反射峰也随之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然而由于水体在0.93~1.13um附近对红外辐射吸收强烈,所以反射通量急剧衰减,
反射峰移到50.8um附近便终止移动。
短波方向小于0.6um时,辐射由于反射通量降低和受水分子瑞利散射效应干扰,
不适宜作悬浮泥沙浓度的判定波段。
所以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应为0.65~0.85um,
根据影像上水体灰度变化情况推测水体受泥沙污染的程度。
为您推荐 地理信息:城市热岛效应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