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遥感影像解译一般程序
文章发布于:2018-05-29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次
地理信息:遥感影像解译一般程序
1、准备工作
(1)资料收集
根据解译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遥感影像作为解译主体。
如有可能,还可收集有关的遥感影像作为辅助,
包括不同高度、不同比例尺、不同成像方式、不同波段、不同时像的遥感影像,
同时还可收集地形图和各种有关的专业图件,以及文字资料等。
(2)资料分析处理
对收集到的各种影像进行初步分析,掌握解译对象的概况、时空分布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遥感影像质量,了解可解译的程度。
如果可能要对遥感影像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以便获得最佳影像。
2、建立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的建立程序除了资料收集与分析处理外,还需要实地路线踏勘。
(1).路线踏勘
根据专业要求进行路线踏勘以便具体了解解译对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实地存在状态,
基本性质特征,在影像上的反映和表现形式等。
(2).建立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
在路线踏勘基础上,根据解译目的及专业知识,制定出解译对象的分类系统及制图单位。
然后根据各种遥感影像,进行反复对比和综合分析,并与实际资料、实地情况对照、验证,
依据解译对象原型与影像模型之间的关系,按照影像特征,
建立各种地物在不同迅感影像上的解译标志,同时填写详细的“解译标志登记表”,
并选择各种遗感影像的典型样片以供借鉴。
3、室内解译
严格莲循一定的解译原则和步骤,充分运用各种解译方法,
依据建立的解译标志,按先易后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次序,
在遥感影像上按专业目的和精度要求进行具体细致的解译。
每一个解译的图斑都要做到推理合平逻辑,结论有所依据,
对一些解译中把握性不大的和无法解译的内容和地区记录下来,
留待野外验证时确定,最后得到解译草图。
4、野外验证
野外验证包括解译结果校核检在样品采集和调绘补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校核检在。
将室内解译结果带到实地进行抽样检在、校核发现错误,及时更正、修改,
特别是对室内解译把握不大和有疑问的地方,应做重点检查和实地解译,
确保解译准确无误,符合精度要求,如有必要,还可对解译标志体系进行补充与修改,
着重解决疑难地区和重要类型的解译,其他地区只做少量抽样调查。
(2)样品采集。
根据专业要求,采集得进一步深人研究及定量分析的各种土壤、植物、水体、泥沙等样品。
(3)调绘和补测。
对一些变化了的地形地物无形界线进行调绘、补测,测定细小地物的线度、面积、所占比例等数量指标。
为您推荐 地理信息:影像解译的基本方法